lullingstone

这人写啥都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

Review 1: Logic driven story incorporating process

关于《山雨》这篇完全没大纲的玄幻文是怎么被写出来的。

或者说:一个花样作死挖坑自跳的渣渣作者自救之路。

梗,或者灵感的来源是“石菖蒲”。天天的原设定是菖蒲妖精,所以第一章设定了小桃花的出场,一花一草正好相对应。然而随着写作的深入这设定越来越不合适,只能抛弃掉,换成比较经常被做成设定的猫,私心天天是黑足猫,可爱到心梗。

原本想要以节气为名,谷雨,清明,端午三章完结,然而发现进行不下去,也抛弃掉了。

由于是清明,自然而然想写一方死亡梗,扫墓的是鱼。因为太喜欢鱼手残这个原著梗,所以肯定会让这个鱼也有白玉微瑕的特征,就设定了眼盲。

二人在墓前相见,失忆的妖怪天便顺理成章地被推论出来了,但这也留下无穷后患,因为需要解释的问题突然多起来。天天为什么失忆?怎么变成了妖怪?溪山阁是个降妖的门派,又怎么会收天天做弟子?文章从此处开始坑作者了。

如果用顺叙的方式解释问题肯定会使行文艰涩,最方便的就是插叙。所以,该文的二线叙事也是被逼的。天天失忆了,那么插叙的重任只能让鱼扛起,这样在过去的时间线里,感情线推进会很顺利,顺便ko现实时间线里小桃花的追求。

那么现实时间线里的最大推动力,毫无疑问就是二人逐步发现小妖怪就是天天这件事。夕山阁这个反派就出场了。噬魂的概念构想了两天,最后才确立施受双方同生共死。郎中和狐妖的路人cp就是为了解释这个概念被建构起来的。

郎中和狐妖的cp没有写仔细,路人cp地位比较低……

大概内容是:郎中是喜欢狐狸,自愿被噬魂,但是狐狸很狡猾,诓骗他带了更多村民供自己吸食精气。郎中知道事实后很难过,但还是努力教化狐狸向善,狐狸最终被他驯养好了。然而这个时候郎中染上传染病,可能会死,他不希望狐狸因噬魂咒给自己陪葬,因此四处寻找破解噬魂咒的方法。却被夕山阁道士追赶,进了小妖怪的山洞。

躲雨的过程中,郎中和小妖怪对话,不止是解释噬魂这个概念,其实隐含的情节是:郎中明知狐狸喜欢自己,却因为不想给她压力,把为了救她而寻找破解方法,说成了为了自己落叶归根,死在老家而寻找破解方法。狐狸就是从这时候起开始对郎中灰心。

文章里所有爱上人类的妖怪都很在意对方是不是介意自己的身份。鱼也是利用这一点彻底让小桃花死心的。不过最后误会其实有解开,因为小桃花看到了鱼把天天从墓地里抱出来的一幕。

然后小妖怪的记忆开始苏醒,契机在道士满山抓妖怪时放出的捕梦香,恰好捕到了他还是天天时期死前的梦,但他苏醒后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确认自己就是天天。

大转折就从这里开始了。小妖怪被抓,小桃花和狐狸去救小妖怪,但郎中执意要先去新得知的流传解开噬魂咒方法的地方,因为在他希望早点让狐狸摆脱噬魂咒的束缚,所以与狐狸分道扬镳;但其实从狐狸的视角看,是郎中彻底抛弃她了。现实时间线又岔开作两条:妖怪组和人类组。

妖怪组:小妖怪因为法力低下血统不纯被嫌弃,正好印证他是半妖的设定。捕梦香又一次出场,终于让他确认自己天天的身份,因为身上有毒龙刺留下的伤疤。小桃花和狐狸救出天天,然而道士终究让天天的狐狸掉进了凶险的铜鼎里。狐狸一来因为郎中的抛弃心灰意冷,二来在小妖怪身上看到了自己求而不得的感情,三来本身又是个重情重义,容易冲动行事的性格,所以将小妖怪扔了出去,自己孤身战斗。小妖怪虽然暂时得救,但是受了重伤,小桃花不得已将他安置在了附近自己族的墓地。

人类组:鱼和郎中正好相遇在天天家门口,鱼听了郎中的诉求这才惊觉天天其实并不是人类,而是半妖,那么从天天墓地生出来的那只小妖怪毫无疑问最可能是天天。同时郎中也得到了答案:只有施噬魂术的妖怪,才能解开这个诅咒。将军被天天的娘施了噬魂术,但是将军对天天母子二人的所作所为实在太渣太懦弱了,天天娘最后放弃了这个渣男。

这时郎中因为噬魂术感受到狐狸遇险,顺理成章地把天天被抓走的事情告诉了鱼,也把鱼带到妖怪大战道士的现场。鱼出发前放了求助信号,因为他心里在想,如果天天出事,自己恐怕精神上会撑不下去,所以尽早叫来郑徐二人“交代后事”。这也是为什么鱼跟景熙循着小桃花的香气追出去时,景熙一直觉得掌门师兄说话怪怪的不像平时,搞得他心里发毛。

大战树妖之后天天和鱼终于相见,此时两个人其实都搞清楚了,所以天天第一句话脱口而出是“师哥”,鱼的回应是“少天”。

然后就是花费了那么多篇幅描写的噬魂梗,怎么可以浪费!所以,快死掉的天天噬魂了鱼从而得以活着从墓园走出来。最后是那个小妖怪是天天的决定性证据,十字伤疤,怎么可以不让鱼看一看,这就是为毛最后一章会有一段很迷xx描述。

最后解决一下路人cp的最终结局。over。

这个头脑发热越写越复杂的故事,居然还挺符合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,虽然写得吐血,但是作为各种古典主义、各种文学基要派拥趸的渣作者,依然很满意。









评论(6)

热度(3)